哥特式建筑风格特点有哪些
1、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个建筑看上去线条简洁、外观宏伟,而内部又十分开阔明亮。
2、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形拱门、尖塔高耸、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是利用飞扶壁、尖肋拱顶、修长的束柱,来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代表建筑物有科隆大教堂、巴黎圣母院等。
3、哥特式建筑有三个主要特征:尖形拱顶、飞扶壁、彩绘玻璃。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常被使用在欧洲主教座堂、修道院、教堂、城堡、宫殿、会堂以及部分私人住宅中。
4、哥特式建筑风格的特点是高耸、尖顶、黑暗、神秘、阴森等。在建筑上主要体现为高耸的尖顶、厚重的石壁、狭窄的窗户和幽暗的内部空间。这种建筑风格起源于中世纪欧洲,主要被用于教堂、城堡等建筑中。
5、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
6、哥特式建筑风格外形特点:门窗向上突出,高耸云天的细长尖塔、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这是哥特式建筑给人最直观的印象。
科隆大教堂的历史沿革
1、年,法国建筑家凯尔哈里特受邀设计建造科隆大教堂,公元1248年8月15日,科隆地区主教康拉德·冯·霍施塔登在圣母升天节这天为大教堂动工举行了奠基仪式,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始。
2、科隆大教堂始建于1248年,是在873年建的一座教堂遗址上改建的。在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期间,教堂工程一度停工。长达3个世纪的时间里,两台中世纪的起重机高挂于第三层延伸部分高达60米的南尖塔,标志着工程的半途而废。
3、年重新动工。科隆大教堂(Klner Dom,全名Hohe Domkirche St. Peter und Maria),是位于德国科隆的一座天主教主教座堂,是科隆市的标志性建筑物。
4、-1230年安放有“东方三王”遗骸的三王遗骨盒。1248年8月15日奠基仪式。1322年大歌坛落成典礼。约1355年高157米的尖塔动工。1744年歌德首次参观大教堂。1814年部分中世纪时的西部正面设计图失而复得。
5、科隆大教堂位于科隆市中心,始建于1248年,几经波折1880年最后 完成。大教堂是欧洲基督教权威的象征,是哥特式宗教建筑艺术的典范。它为罕见的五进建筑,内部空间挑高又加宽,高塔直向苍穹,象征人与上帝沟通的渴望。
6、科隆大教堂历史背景:795年被定为威斯特法伦大主教驻地后,科隆宗教地位日趋加强。因以大教堂为主一系列教堂建筑的兴建。15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承认科隆为自由城市,该城获得城市自由权。
科隆大教堂1248年到1860年之间的历史
年8月15日奠基仪式。1322年大歌坛落成典礼。约1355年高157米的尖塔动工。1744年歌德首次参观大教堂。1814年部分中世纪时的西部正面设计图失而复得。1816年发现另一半中世纪西部正面设计图。1842年重新动工。
年,法国建筑家凯尔哈里特受邀设计建造科隆大教堂,科隆大教堂奠基于1248年8月15日卡罗琳王朝时期(卡罗林格朝代),当时的规模较小,其建筑形式采用早期基督教时代的建筑方法,极为朴素。
坐落在德国科隆市中心的科隆大教堂是德国最大的教堂,它的全名是“查格特 ·彼得·玛丽亚大教堂”,它以轻盈、雅致著称于世,是中世纪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建筑。
年“东方三王”遗骸运抵。1180-1230年安放有“东方三王”遗骸的三王遗骨盒。1248年8月15日奠基仪式。1322年大歌坛落成典礼。约1355年高157米的尖塔动工。1744年歌德首次参观大教堂。
科隆人对于两位“康拉德”——1248年的主教和1948年的总理的贡献推崇备至,而后者除了使科隆大教堂重现辉煌之外,还一手缔造了今日的新德国。扩展资料当年,科隆大教堂半建半停时,就是许多流浪汉寄宿的地方。
年,法国建筑家凯尔哈里特受邀设计建造科隆大教堂,公元1248年8月15日,科隆地区主教康拉德·冯·霍施塔登在圣母升天节这天为大教堂动工举行了奠基仪式,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