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国内外工程硕士学位标准对比,为了更合理地借鉴国外工程硕士学位标准的先进成果,以求在现实可行的基础上完善我国现有的工程硕士学位标准,以M大学为个案,对工程硕士生、导师、管理部门以及工程硕士就业单位进行问卷调查。
(1)问卷的编制及发放。
针对涉及工程硕士教育的不同对象(工程硕士生、导师、管理部门及工程硕士用人单位)设计开发了调查问卷。问卷卞要田绕工程硕士学位标准的内容进行,包括:工程硕士人才应具有的知识结构、能力及素质要求,对课程设置、实践能力及校企联合的要求,对全日制与在职类型要求的区分,与国际化标准的契合性,与职业资格认证的衔接性,等等。问卷由20个选项题及1个开放性问题组成。对知识结构、能力要求、素质要求、实践环节要求、校企联合、职业衔接中的18个题目做内部一致性检验,Cronbach'sa值为0.88,一致性指数值高,说明变量的测度符合信度要求。调查问卷是在课题组成员评述和吸收国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建构,并清教了本研究领域的相关专家和经过小样本预试调查后修改而成的,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
本次调查覆盖了5个工程硕士领域(化学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工业工程、材料工程),共发放学生问卷3%份,回收有效问卷278份(含全日制工程硕士生问卷95份),回收率为92.7%;发放导师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3份,回收率为93.%;发放管理人员问卷怕份,回收有效问卷37份,回收率为92.5%;发放就业单位问卷12份,回收有效问卷11份,回收率为91.7%。问卷的回收率符合调查的有效范。
(2)研究变量的选取。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工程硕士学位标准中知识结构、能力要求与素质要求三要素问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并选取知识结构、能力要求、素质要求为研究变量,收取相关的数据。研究变量选取的卞要原则为:基本反映学位标准构成要素的现状及水平;与工程硕士人才培养质量密切才日关。
<2)能力要求。
工程硕士生、导师、管理部门及就业单位都一致把应用各种技术和现代工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排在了寄子工程硕士教育期望培养能力的前三位以内。可见,对于专业能力,尤其实际应用能力,是各方工程教育人群最认同的。对于个人发展类能力的要求,诸如具有时代问题的领悟能力、懂得工程问题对全球环境和社会的影响、终身学习的能力等,也都受到认同和重视。数据撤示,学位标准中应明确并逐步提高对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同时也应着力培养个人发展能力。
(3)实践环节要求。
教师、就业单位、导师均认为实践要求应该在学位标准中明确下来。对于实践环节的学时、学
(4)素质要求。
对于工程硕士素质的要求方面,学生、导师、管理部门及就业单位都对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事业心、身心素质给子冷定。同时,在开放式回答中指出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良好的职业道德、身体素质、心理打压能力和环境适应力比较重要。也就是说,对于个人发展素质要求有所期望,因而有必要在其学位标准内容中进一步增加并落实此项素质要求。
(5)校企联合度。
对于目前工程硕士教育的校企联合度方面,管理人员和就业单位认为工程硕士的培养应进一步加强校企联合。75.3%导师认为校内外导师对于工程硕士的培养进行沟通的频率至少每学期一次。对目前校内外导师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的现状调查发现,51.1%学生认为仅是基本合作指导,另有51%的学生认为校内外导师们较少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程硕士教育校企联合度仍然较弱,还有待提高。
调查数据表明,要切实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明确并进一步加强工程硕士教育的校企联合培养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6)职业衔接性。
对于工程硕士教育与职业的衔接方面,导师<80.6%).管理人员(91.9%)及就业单位(100%)希望在工程硕士学位标准中明确对工程硕士职业能力的要求,同时8l.2%的学生认为应参照职业任职资格标准完善工程硕士学位标准,并促进二者的有效衔接。
调查数据表明,工程硕士学位标准要体现专业学位的特色,应参考行业、就业单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及评价,以便与相应职业资格有效对接,从而直接有利于学生的就业。
(7)学位论文要求。
就目前的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要求,88.8%的学生(其中95.1%在职工程硕士生)都期望能改革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标准,在形式及要求上增加灵活性。例如,有学生建议以完成工程项目、调研报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等替代学位论文。调查数据说明,改革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标准势在必才示。
(8)标准的国际化。
对于学位标准的国际化方面,54%的工程硕士、3.0%的导师以及70.3%管理人员都希望我国制定工程硕士学位标准时能够与国外在该工程领域已较成热的行业学位标准相对接。数据说明,在参考、借鉴国外优秀的工程师培养经验、培养模式及其较成热的、通用的学位标准对知识、能力及素质结构的要求的基础上,制汀和完善我国的工程硕士学位标准是非常有必要的,有利于我国学位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从而有利于培养国际化的工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