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对于商学院营销的系统研究也不多见,几乎查不到这方面的中文专著,只在网上可找到一些比较零散的文献。
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者不能依赖进口。即便是引进,也只是权宜之计,而且也不能大批引进。中国的管理者应该是中国自己培养的,他们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文化,熟悉并了解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只有中国人才能建设中国。
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副院长大卫·舒必雷认为:商学院的营销必须是市场导向。他提出了商学院营销的三个成功要素:第一个因素是要对自己知根知底,对自己的情况不了解,向别人介绍或者宣传时就无法抓住重点,自己有什么产品,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特色在哪里,只有对自己有个清楚和全面的了解时,才能更好地向别人营销。";第二个成功因素是要勇于创新;第三个因素就是以客户(学生与企业)为重,作为商学院,就要了解在职MBA及其他课程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需求,不断地对课程进行改进,同时也必须了解企业的需求,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商学院通过对企业的了解也可以不断地调整,比较哪些课程比较成功,哪些需要改进。
哈佛商学院利用品牌优势把其顾客紧密连系在一起,如学院院长长期追踪其历届校友的动向和新的需求,并定期举办活动,凝聚向心力。
营销专家范建斌认为:现在国内己经形成了一批比较著名的商学院,比如清华经管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等等。商学院间的竞争将更趋激烈,这时候应该进行品牌营销,并认为品牌的竞争已经进入的第二个阶段,打造品质认可度成为品牌建设的核心任务.
知名管理专家刘持金认为:现在中国在职MBA项目遍地开花,从长远来看,中国在职MBA院校市场结构将可能呈现两个趋势:一是全国性在职MBA教育品牌的出现,二是特色在职MBA项目的立足,前者主要会改变目前基本上是本地院校服务本地市场的现状,后者将逐渐树立在职MBA, 在职EMBA项目特色(比如财务管理特色的在职MBA,市场营销特色的在职MBA项目等)的品牌。就像今天的美国MBA教育市场,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以财务和金融著名、哈佛以总经理教育著名、西北大学以市场营销著名。而耶鲁大学虽然是名牌大学,但商学院却排到20名以后。
金鹏期货公司董事长、中国期货行业协会副会长常清教授认为:在未来专业在职MBA和普通在职MBA的较量中,专业在职MBA的就业力更胜一筹。’,中华职业精英网总裁汪维刚指出:师资是商学院教育服务质量保证的基本条件,合格的在职MBA教师应该至少兼顾三方面的责任:教学、研究、咨询缺一不可,三者相辅相成。目前我国的在职MBA教师本身学历不高,很多几乎没有企业咨询的经验,大多只能按照国外的教材照本宣科,长此以往,后果不堪想象,这也是商学院缺乏长远营销观念的表现。"科瑞集团副总裁郭梓林说:如果不知道买方需要什么,你卖什么?商学院院长是否知道企业需要什么人?这非常的重要。中国企业界需要什么样的商业人才?商学院在教的时候特别要注意一个问题,你教出来的学生到底最后是为你争光还是丢脸?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王方华认为:任何一个组织,不论是企业、政府,还是非营利机构,都有自己的顾客,满足顾客的需求是一个组织存在和发展的依据,市场营销正是以顾客为中心的管理哲学。商学院也应该收集市场调研资料、进行市场细分、正确地定位、适当安排营销组合。朱明侠认为:处于竞争性环境的组织应进行竞争性营销战略研究。宋远方(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常务副院长)认为:商学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就是必须建立商学院自己的品牌,商学院所在大学全国排名可能不很靠前,但是商学院可能在全国排在前面。中国农业大学在职MBA中心主任付文阁认为,目前竞争格局下形成的综合在职MBA教育,已被诸如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中欧等几家名校垄断。剩下的院校或机构举办的MBA教育,如果没有自己独有特色,无论自身的发展壮大还是培养MBA的市场前景,都将面临发展瓶颈。商学院如果沿袭综合在职MBA教育的方案己经很难从业己形成的格局中脱颖而出了,必须加强营销研究,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以求发展。
在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商学院"研讨会上,中国商学院的院长们就商学院建设、标准、定位、发展战略、院校合作、校企合作、招生推广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管理评论》2003年第四期国外著名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性比较及其借鉴"介绍了国外商学院的有关办学情况。在2005年1月份在京郊举行商学院院长圆桌会议"上,在中国著名管理学家、西安交大副校长席酋民先生的主持下,商学院院长和有关专家、记者及在职MBA学生,对于如何进行商学院的战略定位、市场推广与品牌建设进行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与探讨。
中国在职MBA网、准在职MBA阵线网上的大量关于商学院建设的讨论,认为商学院应树立营销观念,以顾客(学生与用人单位)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