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升儒教育 > 职业教育 > 正文

2024年火灾逃生步骤

2024-11-21 22:57:19

火灾逃生步骤

所谓水火无情,当发生火灾的时候,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增加逃生的概率。

1、毛巾、手帕捂鼻护嘴法。

因火场烟气具有温度高、毒性大、氧气少、一氧化碳多的特点,人吸入后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烫伤或神经中枢中毒,因此在疏散过程中,应采用湿毛巾或手帕捂住嘴和鼻(但毛巾与手帕不要超过六层厚)。注意:不要顺风疏散,应迅速逃到上风处躲避烟火的侵害。由于着火时,烟气太多聚集在上部空间,向上蔓延快、横向蔓延慢的特点,因此在逃生时,不要直立行走,应弯腰或匍匐前进,但石油液化气或城市煤气火灾时,不应采用匍匐前进方式。 2、遮盖护身法。

将浸湿的棉大衣、棉被、门帘子、毛毯、麻袋等遮盖在身上,确定逃生路线后,以最快的速度直接冲出火场,到达安全地点,但注意,捂鼻护口,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3、封隔法。

如果走廊或对门、隔壁的火势比较大,无法疏散,可退入一个房间内,可将门缝用毛巾、毛毯、棉被、褥子或其它织物封死,防止受热,可不断往上浇水进行冷却。防止外部火焰及烟气侵入,从而达到抑制火势蔓延速度、延长时间的目的。

4、卫生间避难法。

发生火灾时,实在无路可逃时,可利用卫生间进行避难。因为卫生间湿度大,温度低,可用水泼在门上、地上,进行降温,水也可从门缝处向门外喷射,达到降温或控制火势蔓延的目的。

火灾逃生技巧

捂住口鼻不能忘

火场中很多被烧死的人,其实是先烟气中毒窒息死亡后又被烧的,究其原因是他们在发现着火后慌乱逃生,既没有判断火势大小,又没有采取防护措施。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发生火灾后留在室内的人员可先用湿毛巾堵住门,防止烟气进入。一旦逃生时,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打手电等照明设备弯腰下楼。

原路逃生行不通

人们都有惯性思维,一旦发生火灾,总是习惯性往自己进来的出口跑,发现此路不通时,才去寻找其他出口,但此时也许会丧失掉逃生的最佳时机。

消防部门建议大家要改掉这种原路逃生的惯性思维,无论是在自己生活、工作或者临时入住的宾馆内都要事先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疏散通道、疏散楼梯的数量和方位,这样在发生火灾时可以迅速选择离自己最近、最方便的路线逃生。

朝光亮走有危险

发生火灾时,人们会比较慌乱,着急逃生而误以为有光亮的地方就是出口,就习惯性地朝着有光的方向跑。

但是有光的方向可能恰恰是危险的所在,因为无论在居民楼还是办公楼,一旦发生火灾,火场中的电源多半已经被切断或者短路跳闸,有光的地方正是被火焰吞噬的地方。

冒险跳楼不可取

在发生火灾时,人们常常会失去理智,出现被困居民跳楼逃生的现象,但这种方法并不可取,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轻易采用。跳楼逃生一般只适用于居住在低楼层的居民,还要在有消防队员准备好救生气垫时才更稳妥。

建议低楼层居民可利用家里的床单、窗帘打结连成绳索固定在家里餐桌、衣柜、床脚等处,作为逃生工具使用。

火灾逃生措施

1、沉着冷静:

根据火势实情选择最佳的自救方案,千成不要慌乱。凡火灾幸存者大多方寸,不大呼大叫,而是根据火势、房型冷静而又迅速地选择最佳自救方案,争取到了最好的结果。

2、防烟堵火:

这是非常关键的,当火势尚未蔓延到房间内时,紧闭门窗、堵塞孔隙,防止烟火窜入。若发现门、墙发热,说明大火逼近,这时千万不要开窗、开门,可以用浸湿的棉被等堵封,并不断浇水,同时用折成8层的湿毛巾捂住嘴、鼻,一时找不到湿毛巾可以用其他棉织物替代,其除烟率达60%~100%,可滤去10%~40%一氧化碳。另外,应低首俯身,贴近地面,设法离开火场,以避开处于空气上方的毒烟。

3、设法脱离险境:

底层的居民自然应夺门而出。楼上的住户若楼道火势不大或没有坍塌危险时,可裹上浸湿了的毯子、非塑制的雨衣等,快速冲下楼梯。若楼道被大火封住而无法通过,可顺墙排水管下滑或利用绳子缘阳台逐层跳下。

4、尽快显示求救信号:

发生火灾,呼叫往往不易被发现,可以用竹竿撑起鲜明衣物,不断摇晃,红色最好,黄色、白色也可以,或打手电或不断向窗外掷不易伤人的衣服等软物品,或敲击面盆、锅、碗等。

火灾逃生方法

迅速撤离法:

当进入公共场所时,要留意其墙上、顶棚上、门上、转弯处设置的太平门"、紧急出口"、安全通道"等疏散指示标志,一旦发生火灾,按疏散指示标志方向迅速撤离。

低身前进法:

由于火灾发生时烟气大多聚集在上部空间,因此在逃生过程中应尽量将身体贴近地面匍匐或弯腰前进。

毛巾捂鼻法:

火场上的烟气温度高、毒性大,吸入后很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灼伤或人体中毒。疏散中应用浸湿的毛巾、口罩等捂住口鼻,以起到降温及过滤的作用。

厚物护身法:

确定逃生路线后,可用浸湿的棉被或毛毯、棉大衣盖在身上,以最快的速度钻过火场并冲到安全区域。不能用塑料或化纤等类物品来保护身体,否则会适得其反。

展开全文

本站文章禁止转载,转载需向著作权人取得许可。

豫ICP备20230155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