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们围绕着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变革的路径选择,在职研究生培养如何适应社会需求,如何提升自身质量,如何推动在职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进程和如何改革现有的质量评价方式五个基木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1、选择何种路径进行变革:激进变革和渐进改革
有学者认为,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选择尤为重要,是选择激进式"的变革还是选择渐进式"的改革,需要认真考虑。他们认为,激进式"的变革毕其功于一役",社会震荡大,波及范围广,影响深远,而渐进式"的改革"可充分考虑教育制度的历史惯性和教育基础性、先导性与全局性的作用,因而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应采取渐进式改革"。
2、如何使在职研究生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多元调整与结构转型
在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如何适应社会需求的问题上,与会专家的观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多元化调整"的观点,另一类为结构调整与建设"的观点。
持多元化调整"观的学者认为,当前的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各构成要素应该进行多元化的调整"以适应社会需求。有学者认为培养模式中的培养目标可根据人才的工作领域有针对性地培养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而培养的方式也应从传统的学徒式和专业式逐步向协作式、学徒式和专业式并重转换。相应的课程设置也应按照学生不同的特点和兴趣赋予更多的灵活性,以此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在职研究生培养管理制度上,应实现弹性和系统的管理制度,例如武汉大学实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就是将两年为基础的弹性学制、跨学科培养的方式、"1+4"硕博连读计划、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复合导师制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质量标准上,应准确定位学术型在职研究生和应用型在职研究生的质量标准,以此确定考核形式与学位授予规定。对于博士在职研究生的培养,有学者认为在培养模式改革上,同样要实行多样化策略"。博士生的培养目标应从培养单一的学术型博士转化为专业博士和学术型博士并重,博士生的选拔方式应更加灵活,要淡化笔试,加强而试和申请材料的审查,强调学生已取得的成果、经历、动机和能力等。在教学与课程设置方而,应整合纯粹知识性内容,开设前沿性的课程与研究方法课,同时要注重拼盘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严格规范课程考核制度。博士生的培养过程应日益开放,从单一的封闭式走向校内资源共享、校外指导加强和国际交流稳定的局而。
持结构转型与建设"观的学者认为,为适应社会需求,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在职研究生教育结构的调整转型,在结构调整转型过程中,当前要着重加强专业学位在职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改革。有学者认为要适应社会需求,在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须经历一个大的转型。高新发博士认为这种转型主要解决的课题包括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学位与在职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调整和在职研究生培养方式调整。在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方而,应实现应用型硕士生在数量上占75%的格局;在管理制度的调整方而,专业目录应在专业共性的基础上把握专业的特殊性,将应用型硕士学位进行更细致的划分,更紧密地与社会需求接轨。在学位授予方而,可考虑只修课程,不做学位论文,也可考虑用调查报告、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等形式代替学位论文。在培养方式上,专业学位在职研究生培养方式应以走出校园、走近职业领域、参与实践、参与应用为导向。在实现转型过程中,应着力解决好师资和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问题。在师资方而,应该让青年教师到实际部门工作一段时间,并在研发活动中建立高校和实践部门的经常性合作关系,这是解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师资问题的根木。在实践教学条件方而,政府的支持和校企的合作是两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也有学者认为,为适应社会需求,要经历四个转型,广州大学的吴开俊教授认为学位类型将从以重视学术型学位为主向学术型和应用型学位并重转变;在职研究生培养将从以重视培养学术型在职研究生为主向培养学术型和应用型在职研究生并重转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将从以非全日制培养为主向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培养并重转变;研究生教育工作将从重视招生、培养为主向招生、培养和就业并重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各高校的角色扮演会有所不同,"985工程"建设高校、部分211工程"建设高校应主要着眼于博士生教育、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和少量精品专业学位在职研究生教育;而地方大学应主要致力于少量精品博士生教育、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和大量专业学位在职研究生教育;而具有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的行业性特色大学应主要致力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于专业学位在职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问题,有学者认为关键是要加强实践性、操作性、应用性素养,增强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丰富实践经验。
3、如何提升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目标明晰与培养方式转变
在如何提升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问题上,学者们的观点主要集中在对在职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具体培养方式的讨论上。
(1)目标引领与目标明晰。有学者认为,要进行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就必须用卓越的在职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来引领整个改革活动,因此培养目标的明晰至关重要。他们认为国家当前的政策法规文件对于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目标的表述存在着重外在轻内在、重量化轻质化、重结果轻过程三种倾向,这三种倾向不利于清晰地把握硕士和博士的内在品质。程斯辉教授提出就内在品质讲,学士应该是具有独立生存木领的人,把握了共同生活经验的人,理解了生命价值与意义的人;硕士除具备学士的内在品质,还应该是思想丰富、立场坚定、有德性和健全人格的人,是能够为社会贡献成果的人;博士应该具备硕士的内在品质,同时也应是学贯中西、文理兼达、情智双修和学问精深之人。因此在职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应在厘清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来进行。
(2)方式主线与方式构成。有学者提出在职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应该是一种研究方式而非教学方式,应确立研究和创新的主线,浙江师范大学刘尧教授认为应采取五种具体的培养方式:①主题主讲讨论的课堂教学方式;②确立问题意识,从问题开始的学习方式;③从疑难问题的提出,到疑难问题解决的研究方式;④建立合理知识结构,融合科学与人文的创新能力养成方式;⑤从入学选拔开始,实施全程筛选的评价方式。
4、如何推动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进程:已有经验与当前问题
在推动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国际化的问题上,与会专家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讨论内容主要涉及发达国家国际化进程中的经验、我国目前推动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的措施与不足。
有学者认为在在职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进程中,欧盟的经验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刘亚敏博士认为欧盟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一体化的博洛尼亚进程"与里斯木战略"将各国差异巨大的博士生培养模式通过颁布政府法律和建立配套的大学制度,将其转化为相对统一的基木框架,同时促进各大学之间学分互认、教师学员有效流动和质量标准的统一,这对我国推进在职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有着重要的启示。
有学者认为我国在职研究生培养在推进国际化进程中也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如博士生培养中提出发表SCI论文的硬性要求;支持博士生进行国际交流,甚至开展了中外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双学位项目;招收攻读硕、博士学位留学生。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推进我国在职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但在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①没有建立起国际化的博士学位标准;②没有建立起国际化的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估与保障体系;③招收攻读硕、博士学位的留学生比例偏低,排名前列的大学的留学生比例远低于10%,并且留学生以接受非获得学习经历文凭的教育为主;④在中外合作培养研究生双学位的项目中也出现了普及度不高,培养费用较高和操作不规范等问题。
5、如何改进质量评价方式:整体判断与分类考察
清华大学谢维和教授提出,从整体上对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判断有四个方而:①各学校在在职研究生培养的若干个可比指标上达到一定水平,例如招生、在职研究生师生比、经费、论文、相关课题数、就业率等等。②在整个学校的在职研究生培养中,有若干个学科在整个学科领域中达到了领先水平。在职研究生学科有很多,虽然都是授权单位,但学科之间的发展水平是有区别的,要有或者若干个在木学科中位于领先水平,起到领头作用和标杆作用的学科。如果这些学科能够起到关联性和引导性的作用就更好。③培养单位有没有自己的理念和自己的特色。在在职研究生培养方而,要结合自己学科上的比较优势、传统和地方需求来做。以清华大学为例,有些学科学术上的影响力很大,其研究生的影响力也很大,而有的学科是在行业上影响力很大。这些都构成了独特的在职研究生培养的思想和理念。④培养单位是否具有非常突出的成果,包括人才培养成果、学术成果和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的成果。
除了从整体上对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判断外,还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在职研究生的特殊性进行判断,对学术型和应用型的在职研究生质量进行分类考察。谢维和教授认为对于学术型在职研究生的质量评价,应从以卜三个方而进行重点考察:①在职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对高水平学术论文的贡献率。②在职研究生在重大科学研究项目,以及各种重要的教学科研项目的参与率。在职研究生是否参与科研活动,是否在参与过程中得到锻炼。③在职研究生在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与研发机构中的就业率,包括企业中的研发机构。这三个比率可作为学术型在职研究生质量的参照系。
对于应用型的在职研究生特别是专业学位的在职研究生,有学者提出,此类工作应主要交给第三方进行评价和认证,通过专业认证机构来完善和督促专业学位在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认证在保障专业学位在职研究生质量和提高专业学位在职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上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