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升儒教育 > 升学 > 正文

2024年分享:我国在职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2024-11-28 20:16:46

在职研究生教育,即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是以在职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以入校不离岗为主要学习形式,以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为主要目的,并授予学习成绩合格和学位论文答辩通过的学员以硕士学位的教育制度。随着我国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在职研究生教育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倍受关注。在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不仅影响到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整体质量和社会声誉,而且关系到提高国民整体文化素质的宏伟目标的实现。因此,针对在职研究生这种特殊的群体,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严格的培养模式,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从高校在职研究生自身的特点出发,分析了目前在职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对高校在职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希望能为高校实行在职研究生教育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建立严格的入学选拔制度

由于同等学力研究生和校企合作在职研究生不经过国家统一的招生入学考试,因此在入学前应该进行严格的选拨。选拔工作可以包括资格审查、建立学员档案、笔试、面试、提交入学保证书等多方面内容。(1)资格审查。主要审查学员是否符合报考条件,包括各种证件是否齐全,获得学士学位时间是否符合规定。(2)建立学员档案。学员档案的内容包括学员的本科专业、工作技能、工作表现、研究兴趣、政治面貌、爱好特长、外语水平、职务职称、年龄性别等内容,根据档案中学员的信息可以选择不同的培养方案(如课程设置)。(3)笔试。在职研究生笔试应该不同于全日制研究生笔试,全日制研究生笔试考查的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在职研究生笔试的内容应更注重考查学员的创造力、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4)面试。由若干专家组成面试小组分别对每个学员进行面试,主要考查学员的口头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反应能力与应变能力、求学动机、业余兴趣与爱好等方面的内容。(5)提交入学保证书。学员在入学前必须填写《入学保证书》,保证在培养期间严格遵守各项培养制度,包括按时上课,按时参加学术活动,按时提交作业、论文开题报告、论文进展情况等培养材料,按时交纳学费,否则学员将接受相应的处罚。

2.针对学员的专业背景设置课程

学员通过资格审查入学以后,不要马上进行系统教学,应该给非管理类专业学生留出时间,补修基础课程,如《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及《会计学基础》等经济管理类基础课程。对于医学和文学专业的生源应辅修《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及《概率论》等数学课程。对于第一外语是小语种或英语基础较差的学员,应开设《基础英语》课程,以提高这类学员的英语水平。

在职研究生专业课程的开设,要充分考虑导师的学术研究专长,以便能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同时,研究生学位课程的设置还必须根据学员的学习能力和所学专业的要求,充分调动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争取获得培养的最优成效。此外,由于学员的年龄差别较大,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文献检索能力相对薄弱,因此,对这些课程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3.培养期限采用弹性学制"

在保证人才质量的前提下,缩短人才产出的时间,满足社会需求,也是当前在职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弹性学制",在不降低学分要求的前提下,对研究生的在校学习年限不作硬性规定,只规定时间范围,如2~5年。在弹性学制"下,只要学员修完了足够的课程、取得了足够的学分、通过了全国统一考试和论文答辩,就可以申请硕士学位。由于这种培养模式比较灵活,能够照顾到管理专业不同学科的差异,特别适用于管理专业在职研究生的培养。

4.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内容

课堂教学时间应该灵活安排。学员既可以选择周末班、节假日或集中班上课(例如,可以集中在5、6月或10、11月上课),又可以选择在夜间上课,也可以选择与全日制研究生同时上课。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采用网络教学的方式。课程教学需要合理安排,要特别注重数学、外语、计算机以及文献检索等方面能力的提高。对于需要参加国家统一考试的外语和综合科目,应该安排时间单独进行教学,集中解决考试大纲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5.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是在职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引路人,导师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理论观点在不同程度上决定着在职研究生的培养水平。因此,发展导师队伍是高校在职研究生教育所面临的当务之急。在建设导师队伍时,不仅要抓数量,更要在质量和规模上坚持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和发展的协调性。

6.开展各种学术交流

高校应该提供充分的条件,经常进行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以及校内的和校际的学术交流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在职研究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发言,互相交流学习和研究的经验。同时,还可以定期和不定期地邀请管理学科的知名学者和学术精英来校讲座,增强在职研究生的学术修养,活跃校园学术氛围。

展开全文

本站文章禁止转载,转载需向著作权人取得许可。

豫ICP备20230155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