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教育发展史考察,在职研究生教育最早形成于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大学。随后,美国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在职研究生教育模式。总体而言,国外的在职研究生教育发展较早、较成熟,师生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一)平等合作,师生互动频繁
在国外,在职研究生与导师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构建,传承于西方20世纪师生关系的变革与发展。以杜威为代表的教育家,反对以教师为中心,提倡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强调为学生的自由和发展创造条件。国外的在职研究生教育,强调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以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为基础,共同致力于科研活动,碰撞知识的火花。
国外在职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也对其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按照李盛兵的研究,世界在职研究生的教育分为三种模式,即学徒式、专业式和协作式。以美国为例,其培养模式主要为专业式模式,形成了多层次、复杂的师生关系。因而,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宽松、友好的环境下,导师与学生才能互相切磋、博采众长,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完成科研任务,培养高质量的在职研究生。
(二)注重学术研究,学术氛围浓厚
克拉克在《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系统》一书中认为,高深专门知识是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系统的核心所在。在职研究生阶段是学校教育的最高阶段,培养的是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导师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研究会议或学术交流会议。如德国的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学徒式,它是一种研究型的教育模式,重视科学研究在在职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导师的直接指导下从事科研活动,最终成长为研究型的人才。在国外在职研究生教育发展较好的国家中,都相当重视在职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发展,为在职研究生的培养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三)完善的导师遴选、管理和评价制度
(1)导师遴选制度。国外在职研究生导师的遴选条件、资格审查、聘任程序等资格认定形成了基本一致的做法,已建立起成熟而稳定的导师制度。
在英美大学,导师资格的审查包括研究经历、学术成果的出版以及出任学术职务的情况等等,学位及学位的等级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但并非必要条件。如果没有终极学位,但能证明自己是某一领域的专家或是学者,在某研究领域或是专业技术方向上有极高的造诣,都可以申请导师资格。
(2)导师管理及评价制度。为保证在职研究生的质量,国外一般实行导师与导师小组结合的培养方式。除导师、导师组外,英美许多大学另成立专门与在职研究生指导工作相关的委员会或小组以辅助导师做好在职研究生工作。
国外的导师评价制度亦较为完善,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制度。对导师的考核是全方位的,不仅包括科研水平、学术水平,也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在职研究生的质量与水平也是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四)国家政策支持,科研经费充裕
国家政策上的支持给科研任务的顺利完成及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物质上的保证。国外一般对科研活动都给予充裕的经费支持,导师一般也能为在职研究生提供充裕的经费支持,这是国外在职研究生与导师关系比较融洽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美国的一些大学,导师为每个在职研究生每年提供约4万美元以上的经费资助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