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财经院校在职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看,一些应用性强的学科门类课程,如会计学、审计学、税收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经济统计学等课程的重要性已经逐渐被认识,越来越得到重视。但是在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以及毕业生实际工作中,遇到经济、管理实际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时仍然感到无处下手,解释不清楚,很难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这无疑从一个方面说明我们过去教学模式或者教学管理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另外,从教学方法看,我国还有一些高等院校课程的教学方法还停留在老师州镖梁板日分笔"的传统教学模式上。
1、重理论体系,轻实际应用
传统教学中,财经院校都比较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而对于实际应用却重视不够。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由我国财经院校的师资队伍的整体情况决定的。财经院校师资队伍的大多数教师都没有实践经验,都是从校门到校门,这样的师资队伍的特点就是理论基础扎实,而实践经验不足。传统的学科专业如此,而对于新兴的专业学科就更是如此。如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大量应用数学与统计学知识,加之一些学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主要由理工出身的教师任课,较多地偏重理论方法的证明,使部分学生学习感到有一定困难,而且感觉与经济学课程还有一定距离。计量经济学应包括建立模型、估计参数、模型检验及应用,目前教学中主要注重参数估计和各种检验的理论和方法,对如何从经济问题出发建立模型、如何应用模型分析实际的经济问题,却讨论得较少,在职研究生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练习也不充分。
2、重方法介绍,轻方法使用
一些课程只是侃侃而谈方法,而较少联系实际应用。如会计学的成本核算、财政学的预算、计量经济学的模型建立与使用等一些课程,教学中注重理论方法介绍,而较少讲授实际中的运用或真实的案例。特别是其中的一些应用普遍采用了现代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由于教师知识结构的局限性,导致这类课程教学的缺失。这样一来导致学生学了不少理论的方法,还是不知道实践中应该怎么用。尤其是对于利用计算机工具和数学模型分析加工结果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运用数学模型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实际能力的培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教学对象划分不清晰
因材施教是基本的教育规律。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比较难于落实。财经院校一些专业课程教材本身,就难以明确区分等级,如会计学、财政学等。对于新兴课程如计量经济学,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