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其为文主张是什么?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中“其”是在某时的意思。“独其为文犹可识”的意思是:只有那上面刻的文字还能够认出来。 出自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全文(节选)如下: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译文如下: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如今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白居易主张什么?
白居易有两点主张
第一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④。这里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反映时事,也就是《秦中吟序》所谓“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另一方面是为现实而作,也就是《与元九书》所谓“裨补时阙”。反映的事情不一定是时事,但目的是为了现实。杜甫一生写了许多面对现实、讽谕时事的作品,但他没有提出为时事而作的主张。白居易继承了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从中唐的社会现实出发,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是对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一大贡献。
白居易第二点可贵的主张是“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⑤。杜甫以前,在《诗经》和汉乐府里,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疾苦有所反映。然而文人笔下所表现的多半是王公、贵族、官僚、隐士,很少写到人民。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疾苦,在杜诗里才开始占据了一席地位。杜甫写过农民、士兵、船夫、渔父、负薪的女子、无告的寡妇,对他们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对他们贫困的原因,也有深刻的揭示。但杜甫并没有提出反映人民疾苦的主张,这个主张是由白居易明确地提出来的。前有杜诗的榜样,后有白居易的主张,这就为后世诗人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为诗歌创作开拓了一个新的天地。后代许多诗人正是沿着杜甫、白居易的道路前进的。
白居易和元稹一起倡导了中唐的新乐府运动主张什么?
早年元稹和白居易共同主张“新乐府”运动。
世人常把他们并称为“元白”。他们开创了以长篇排律和次韵酬答来唱和的形式,并在当时广为流传,谓为“元和体”。
白居易作品是什么风格的?
白居易作品: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
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安史之乱前风格闲适,之后风格苍凉。
白居易是中唐时斯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及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史诗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白居易作诗2800多首,有“诗王”之称。他将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讽逾诗之外,还有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前两类体现着他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幕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问刘十九》等。
白居易诗歌的风格
白居易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通俗
叙事直切,描绘真实,明白晓畅,平易浅显,就是大众所说的通俗!
白居易诗歌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是大家公认的事实,用语流便,平常事、口头语、眼前景,意到笔随“称心而出,随笔抒写”,意深而词浅,很少使用典故。白居易诗歌语言的平易晓畅,是千锤百炼后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并非信手捏来,看似平易,其实精纯。
再者是:轻艳
所谓“轻”绝非轻薄,轻挑,而是轻浅,轻艳。它虽也尚俗,但色泽鲜润,色彩斑斓。
白诗质朴平实,寓意深刻,一针见血,一目了然,平淡自然,活泼自如,现实主义精神很强。
所以白居易的诗歌一直以来受到后来人的赞美颂扬!在中国史诗上始终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白居易主张什么?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 “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