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升儒教育 > 留学 > 正文

2024年学术型在职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

2024-11-30 02:31:38

我国学术型在职硕士培养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职硕士的创新能力仍然受到社会广泛质疑。深入挖掘我国学术型在职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于我们进一步完善学术型在职硕士培养,提升学术型在职硕士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招生上,招考录取方式不尽合理

高质量生源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招生录取方式不健全削弱了我国学术型在职硕士培养的基础。部分高校招收学术型在职硕士时,在报名资格上要求应考者基础学历为211"、"985",虽然保障了学术型在职硕士的基本素质,但将更多来自一般高校而极具潜力学生排除在外,缩小了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遴选来源。在考试形式上,我国学术型在职硕士招考基本上采取的是全国统考,这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一定的公平性,但把不少极具创造力的偏才"、怪才"拒之门外,不利于科研能力强而考试能力略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调剂制度上,现行调剂方法虽为广大渴望继续深造的学术型在职硕士提供了继续学习的机会,可很多学生因跨专业调剂而缺乏相关的专业背景与理论知识,入学后出现学习困难,科研积极性下降,产出成果不多,成果质量较低等现象,影响了学术型科研创新人才的培养效果。

(二)目标上,培养取向与就业意向脱节

在职硕士培养目标,是指通过教育过程使作为培养对象的在职硕士在知识、能力、素质上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它规定了在职硕士的培养方向和规格要求。川培养学术型在职硕士主要是为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培养教学和科研人员,强调学术指向性与创新性。然而调查显示,以学术型硕士在职硕士为例,学术型硕士在职硕士毕业后希望去各类企业就业的占40.7%,希望去政府部门就业的占19.6%,希望去高校和科研院所就业的仅占21.8%和17.9%学术型在职硕士侧重基础研究和科研创新,而企业与政府部门强调的是处理事务能力与实用性。作为学术研究的生力军和国家科研创新的后备力量,学术型在职硕士的就业选择与培养取向有着才日当程度的脱节。

(三)课程上,讲授和学习方式相对单一

课程讲授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对学术型在职硕士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从授课方式看,目前填鸭式"教学仍是在职硕士教学的主导模式,师生课堂交流互动程度不高。据调查,在在职硕士课堂上,71.3%的教师以讲授为主,以讨论为主的占14.5%,以演示、实验为主的仅占14.3%,28.3%。在职硕士大班授课模式有待改善,课程内容前沿性、创新性、创造性有待加强;课程理论教学偏多,实践教学比重有待提高。从学习方式看,听老师课堂讲授仍是学术型在职硕士的主要学习方式,在职硕士课堂参与程度不高;所选修课程主要局限于本专业课程以及本学科以内的其他专业课程,跨专业、跨学科的选修课程较少;参与导师课题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四)指导上,导师指导模式尚不完善

高质量的导师队伍是培养高质量科研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导师指导的好坏直接关乎到学术型在职硕士培养的成效。目前我国学术型在职硕士导师指导仍以一对多的指导模式为主,一对一、多对一和多对多的指导模式有待进一步加强;导师组指导制度虚化,导师组联合培养在职硕士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调查发现,我国重点院校学术型在职硕士实行单一导师制的比例为76.7%,而实行双导师制、导师组制的比例仅为21.4%。从导师指导学术型硕士在职硕士数量来看,40.3%的导师指导7个以上的硕士在职硕士,16.3%的导师指导5一6个硕士在职硕士,23.3%的导师指导3-4个硕士在职硕士;从导师指导学术型博士在职硕士数量来看,15.8%的导师指导7个以上的博士在职硕士,12.7%的导师指导5-6个博士在职硕士,22.8%的导师指导3-4个博士在职硕士,而指导1-2个博士在职硕士的导师只占26.8%。导师指导学术型在职硕士数量过大,对每一位在职硕士的指导力度相对较低、指导频度相对较少,不利于保障学术型在职硕士的培养质量。

(五)成效上,在职硕士原创能力不强

原创能力是一切创造力的源泉,是科研创新能力的核心所在,学术型在职硕士原创能力的培养更是保障在职硕士培养质量的重中之重。然而由于当前学术型在职硕士学术与就业存在一定冲突,学习动机相对复杂化学术型在职硕士从事课题研究的机会与数量相对不足,从事高水平、高层次、高质量的课题研究项目机会相对较少,牵头主持科研课题的机会更少户〕学术型在职硕士学位论文选择基础研究的不多,深入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的前沿性研究较少,学位论文独立完成能力不高,研究能力有待提升。这些导致了我国目前学术型在职硕士原始创新能力不强,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创新成果相对较少,拔尖创新人才难以涌现。

展开全文

本站文章禁止转载,转载需向著作权人取得许可。

豫ICP备20230155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