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培养模式要素来看,理工科高校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战略要点主要集中在课程、导师、实践三个方面。在课程方面,只有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的设置,才能符合工程硕士这种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实验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知,课程设置必须能体现出实用性和综合性。所谓实用性是指课程内容要注重综合化,增加实用性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课程设置要参考企业需求,增加实践课程,注重管理类课程的开设。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工程硕士的课程不仅仅包括本专业领域的专业课程,亦包括相关学科或基础性学科的课程内容;同时,专业课程的设置也需涉及临近和交叉学科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公共基础课的课程也需进行相应的改革,尽量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政治类课程,减少传统的公共外语课程,加强专业外语教学。再次强化参与式教学,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己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改变完全依靠课本的讲授方式。最后,考核的内容和具体的考核指标的设计要体现出工程应用性的要求。
导师的选择对于研究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导师自身能力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其所带学生的能力的发展。我国工程专业硕士采用的是双导师的管理体制,而且多采用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方式,使研究生能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这种模式培养出的研究生由于在校期间就己经接触到企业,对相关的前沿技术比较了解,走出校门后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尽管双导师制的实施面临一些困难,也产生了一定的问题,但总体来说还是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以发挥其最大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建立校外导师遴选制度和管理制度。二是明确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职责。三是建立校内外导师的沟通交流机制。四是设立校内工程硕士导师遴选标准,改变目前对校内导师的评价标准。
实践教学是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在培养模式上的主要区别所在,工程硕士研究生有半年以上的实习教学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学生通过和企业的实际接触,了解了企业人才需求的方向,同时对企业的运作和管理规定也有了一定的熟悉,这为以后真正踏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在实习的过程中,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企业的文化、环境等对于学生沟通、合作能力也有重要的影响,这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学习的空间环境。在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方面,首先要综合运用多种实践方式。企业实习、校内的实验教学和导师的课题研究都是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方式。同时,学校要加大对教学资源的投入力度,建设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等,为学生提供校内实践基地。此外,还可以开设实践性的课程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对于实习时间,学校的安排要体现灵活性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半年和一年的两种选择,当然,学生在选择实习时间的时候要和导师进行沟通交流。最后,要加强校企合作。校企联合办学对企业和高校都有积极的作用,在合作的方式上,可以选择共建人才培训基地的方式,对于教学计划、具体的教学方案的选择,高校与企业可以协商进行,总之,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都可以吸收企业的参与。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方面,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将基地直接设于企业内部,借助于企业提供的工程实践环境,学生可以更好地运用其校内所学知识,同时也能够带着问题去学习,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和效率,除专业领域的学习外,学生的职业素养、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也会有一个提升。总之,这种培养方式最大程度的满足了学生对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