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客观的评价秦始皇的功过是非?要客观事实,不要主观臆测?
该说的历史书上都说过了,我来说点儿不一样的。
早在春秋之初,中原大地上曾有一百多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这些诸侯国各自拥有土地,但也朝不保夕,各种小国随时有被大国吞并的风险。
结果到了春秋与战国的分水岭,由于各大诸侯国之间互相采取武力与政治手段施行兼并,导致很多小国的覆灭,另由于地主阶级的不断固化与夺权,最终形成了七个最大的诸侯国,虽然大国内部还存在着许多小国,但整体而言七个大国掌握着最多的土地与资源,这些土地以授田制的形式,分配给农民进行耕种,其余的一部分,则分封给贵族,还有为吞并小国付出汗马之劳的功臣武将,只不过最后这一部分阶层所拥有的土地,在长期的阶层固化后,最终演变为个人的私有财产。
所以我们能得出一个结论,在春秋过度到战国的时期,整个中原大地上的土地资产运转,实际上诸侯是位于枢纽的地位,一方面以授田制联结农民,另一方面以分封土地联结贵族,最后一方面联结功臣武将所组成的大地主阶级。
三方面的联结,以诸侯为中心枢纽,维持着整个诸侯国的运转,也维持着诸侯国内部的经济发展与运动。
因此当时的土地和人民,都被诸侯们看作是财政发展的根源,同时灵活运用土地资源,就能调动臣民的力量,达成自身的政治目的,并为自身的政治活动提供资本,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土地在当时是一种全社会公认的宝贵资源。
诸侯手里掌握了大量土地,就好比掌握了大量黄金,能够支撑自身的利益运转,也能通过土地去支配臣民的力量。
所以韩非才说:“夫上所以陈良田大宅,设爵禄,所以易民死命也。”,大意就是,诸侯为了能让下层民众拼死效命,便把良田与大宅当做丰厚的赏赐,并且设置官爵和俸禄,这样想要逆天改命的下层臣民,就会为了这些丰厚的赏赐而给诸侯卖命。
这也就反应出各诸侯之间争夺天下的本质,其实说的通俗好理解,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有了土地,就相当于咱们现在说的有了雄厚的资本,就能发动人民的力量,可以干更大的事儿,但要想拥有更多的土地,那就只能通过武力去兼并,本质上其实还是因为经济运动(提升经济)的核心原因,从而决定的兼并行为(吞并他国土地使自身拥有更多土地,经济也就得以提升,从而能够支配更多的力量,以达到自身的政治目的与实现野心)。
所以我们可以把秦始皇统一六国,看作是建立在经济兼并运动之上的战略行动。
但秦始皇有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就是与七大诸侯都不同的一点,正是他与众不同的长远眼光,以及看到事物发展的运行规律后,敢于第一个进行尝试,这也决定了最终只有秦始皇完成了吞并天下的梦想,而不是另外的几大诸侯,并且为了实现兼并天下这一目的,秦始皇严格执行着自己的计划,乃至“非尽亡天下之兵而臣海内之民,必不休也。”
说的正是”若不把全天下的兵马都打完,以此换取四海之内的百姓臣服,必定不会停止战争。“,反过来说正是,”即使要秦始皇把全天下的兵马都打完,来换取四海之内的百姓臣服,也在所不惜。“,而秦始皇本人也承认:“六合之内,皇帝之土。”
这种极端的战略思想,直接决定了秦始皇为了统一,可以做出其他诸侯所不能及的事情,如严格执行军功爵禄的赏罚制度,再加上商鞅改革以后,这种军功爵禄的制度为整个秦国加速,使从上层贵族阶级,再到下层的农民阶级,全部坐上了一辆飞驰前进的战争马车,使每一个阶层的人,都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到战争之中,发挥出最大的个人效能,推动这驾马车跑的更快,力量更大。
而完全贯彻军功爵制度,带来了正反两方面的效果:
正:使得秦国整个国家经济,向着军工方向倾斜,可以说战国末年的秦国,完全就是一驾不折不扣的战争马车,通过明确的赏罚制度,极大刺激了秦国内部的好战欲,并且改变了财产与权力最为基本的分配形式,打个比方,在制度完全执行以前,地主阶级的固化,使得许多农民受到压迫,自然会催生出农民阶级想要改变这种受压迫局面的思想,那么适时推出军功爵禄制度,就从根本上打破了阶层固化,为了改变自身的命运,许多人选择给秦始皇卖命杀敌,而且在战争中表现出与众不同的骁勇。
各种实际的利益,不断落实在土地分赏,赋税徭役的分配轻重,以及个人社会地位的提高之上,越来越多的人看到身边的人因为杀敌有功,而摆脱了底层的社会地位与身份,跨越阶级成为了土地的主人,自然也会激发内心潜在的欲望,在农民未联合起来反抗暴政的时代来临以前,这种制度十分行之有效,嬴政所推行的军功爵禄制度,很大程度上使他的权力更为集中,并以此为工具,从农民阶级身上掠夺出更多的资源,再转化为驱动战争机器的能量,而使战争机器运转的更为强大高效,以此便能吞并更多的土地,再将这部分土地分封给更多的肯卖命的人,如此就形成了一整套良性循环,最终促使秦国越来越强大。
经过长期的不断兼并,秦始皇最终凭借亲手打造出的战争马车,荡平了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反:然而一旦完成统一之后,战争马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在整个国家内部开始蔓延,由于太过仰仗之前由兼并形成的良性循环,导致在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再无土地可以兼并,因此只能通过压迫以及掠夺农民阶级,来获取更多的财政,以维持整个国家的正常运转,而中央集权过后,这部分社会矛盾,短时间内无法缓解,便在秦朝内部不断积蓄,直到秦始皇死后,秦二世即位,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本质上来看,秦始皇在统一完成之前施行的政策,有利于战争机器的运转,但在统一过后的稳定时期,他所推行的军功爵禄赏罚制度,就失去了具体效应,然而因为长期运转,通过这部分制度产生的效能无法在短时间内消除,便在秦朝内部形成了巨大的负面隐患,这种隐患的直接体现,就是严苛赋税压迫下的农民,逐渐产生了反抗暴政的解放思想,并最终因为受尽压迫的农民起身反抗,天下纷纷揭竿而起,从而最终导致秦朝政权的瓦解。
所以评论秦始皇的功与过,我个人认为他为后世的帝王做出了最大的表率,同时也成为了最大的经验教训与参考范本。
如果整个国家的生产力,都是为了战争而服务,那么必将在日后某个时期形成极大的民意反弹,所以等到刘邦登基的时候,立马开始施行“轻徭薄赋”,这就是明辨秦朝暴政,吸取秦朝施行暴政所带来的教训,从而做出的政策改变。
现在来看,这既是功,也是过,功就是统一六国,加强了中央集权等等,但过也很大,将国家意志强加于农民阶级之上,必将遭到反噬,所以秦始皇为发动统一战争而制定的部分举措,在战争时期发挥出巨大作用,而在稳定时期,这些看似先明的政策与举措,却没能为秦朝的稳定繁荣保驾护航,相反还引起了一片愤怒的浪潮。
这就属于历史经验,如果说功,我个人认为秦始皇除了是被称为“千古一帝”,为完成统一六国而做出巨大贡献外,同时也是暴政的“先行者”,为后世的历代帝王敲响了警钟。
你们是怎样看待历史上的秦始皇的?
先说观点:从历史功过来看,秦始皇是六分功,四分过。
他的功绩在于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与管理趟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很多制度与政策都被后来的王朝直接沿用。而他的过失在于过度的使用国家力量,为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经验不足交了学费。
千秋功绩01 废分封,置郡县,定两千年基调
秦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已经从奴隶制社会转变成为封建制社会。但是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分封制才是治理天下正确的方法,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周,都是这么治理的,而郡县制这种新型的制度则不被贵族和百姓理解。
秦始皇以极其深远的眼光和极大的魄力,废除了长久以来的分封制,在全国设置郡县。历史证明,郡县制大大增强了国家对于地方的管理能力和效率。后来两千年的封建王朝,除了少数几个,比如汉初、西晋、明初等有过分封的倒退,其他基本上都沿用了秦始皇设立的制度框架。
02 南北出击,扩大已知世界范围
秦始皇在位期间,向北打击匈奴,收复河套;向南征服百越,将国土一路推至南海,使原本战国七雄的国土面积几乎扩大了一倍。这样的措施在当时确实穷兵黩武,但是也将已知的文明世界范围极大的拓宽,后来长江以南、西南地区等得到逐步开发,并最终繁荣,可以说归功于秦始皇走出的第一步。
03 统一标准,形成民族凝聚力
“车同轨书同文”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加上统一货币。不仅方便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来往与流通,更是让天下的百姓拥有了文化的认同感。虽然后来的历史也有过分裂的时期,但不管多久,终究会归于统一,这正是归功于人们对于同一个民族和文化的认可。
治理过失01 对国家和人民压榨过度
秦朝建立了一套远超之前夏商周的行政体系,对于国家资源的调动能力可谓前无古人。但是秦始皇没有谨慎地使用国力和民力,修建长城、驰道、灵渠,攻打匈奴和百越,修筑秦始皇陵和阿房宫。这么多国家级的工程,在统一六国之后的短短数年内同时上马,将积累的资源和民力消耗殆尽,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02 严刑峻法不得人心
秦始皇治国采用的是法家思想,对于百姓施行严刑峻法,把百姓当做奴役的对象。这激起了原来六国百姓的愤慨,大泽乡起义、刘邦斩白蛇起义,都是由于秦法过于严苛,即将面临残酷的惩罚导致。这一点上,秦始皇确实缺乏仁爱之心。
总体上来说,秦始皇的功绩和过失都非常明显,他的治国理念和经验教训为后面的朝代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但不管怎么说,秦始皇当得起“千古一帝”这个称号。
李贽评价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你如何评价秦始皇?
秦始皇是专制魔王。是华夏五千年罪恶滔天第一人。
李贽与黄宗羲的观念一致。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的皇帝制。是天下之大害。李贽认为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不是褒奖他。而是批判他是万恶之源。
真正歌颂秦始皇的是狗奴才康震。康震称秦始皇的功绩远远远远远远远远大于其罪恶。还称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为统一思想。鄙人对此不敢苟同。
秦始皇最大的罪恶,是毁灭华夏文明。
儒家提倡智民。孔子曰:君子不器。器物没有思想,没有灵魂。孔子要求君子不但有专业技能,更要有思想,有灵魂,有道德。 孔子又曰:君子以振民育德。儒家的使命----启民智,立民德。
法家则主张愚民。商鞅有曰:民愚则易治。韩非谓之: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行。其目的是让人民成为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视、有智不以私臆的行尸走肉,任由君主驱使。
儒家是秦始皇实行愚民政策的最大障碍。商鞅谓之:诗、书、礼、乐、廉、耻、孝、悌、仁智。国有十善,上无使战。韩非子谓之:儒以文乱法。
孔子修订的《尚书》中,有疑罪从无,利用被告的无罪推定论。与法家的“刑用于将过”针锋相对。这无疑是在煽动人民群众,质疑秦国推行的是恶法。
儒家十分重视音乐,认为音乐可以明礼仪,善民心,养民性,讴歌爱情,陶冶情操,移风易俗。而法家反对诗书礼乐,有充分的依据。在李连杰主演的电影《狼犬丹尼》中,丹尼原本黑老大巴特尔手下的一条狼犬,一个杀人工具,没有思想,没有情感,唯有凶残。后来无意间遇到了盲人钢琴调音师山姆及其女儿维多利亚,并接触了音乐。终于使他从行尸走肉,回归到人类。使他知晓世间有爱,有更美好的生活。
鄙人以前虽读过《商君书》和《韩非子》,却一直没有真正理解法家的“国有十善,上无使战”和“儒以文乱法。”直到看过《狼犬丹尼》后,才真正理解法家此论的真谛。 巴特尔驯养的狼犬丹尼最终被音乐拯救,便是“儒以文乱法”,导致“愚民”失败的一个反面教材。
人类一思考,法家就烦恼,愚民便失效。唯有阉割掉一切诗书礼乐,仁义廉耻,才是使人民成为永远无法被拯救的狼犬,君主才能高枕无忧,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秦始皇为了实行法家愚民政策。使人民成为不会思考,没有灵魂和思想的行尸走肉。才焚书坑儒。毁灭华夏文明。 鄙人与狗奴才康震的观点恰恰相反:秦始皇的罪恶远远远远远远大于其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