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升儒教育 > 留学 > 正文

格里菲斯实验过程和结论(格里菲斯实验的设计思路)

2024-01-15 16:33:08

格里菲斯实验的实验与原理

1、格里菲斯肺炎球菌实验的原理是R型菌无毒性,不会造成小鼠死亡;S型菌有毒性,会造成小鼠死亡。

2、格里菲斯——英国医生,从职业的角度考虑,为了研究肺炎的成因,他做实验探讨了两种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致病情况,实验结果引发人们思考。

3、格里菲思的活体细菌转化实验,结论是:“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有一种‘转化因子’,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还有另外一个是艾弗里的离体细菌转化实验,结论是:“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壳多糖不是遗传物质。

4、基因是细胞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实验中,格里菲斯发现了一种名为转化因子的物质,这种物质可以改变病原菌的性状,使其从致病菌变为无害菌。这表明,转化因子能够改变菌体的遗传信息,从而改变其性状。

5、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由于它提取的DNA纯度很高时也含有一定的蛋白质。所以引起一些科学家的怀疑。

6、格里菲斯。利用肺炎双球镜的体内转化实验。得出的结论是。s型细菌体内的转化因子能够将r型细菌转化成为s型细菌。

以下为生物学家格里菲斯在小鼠身上进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几个实验...

1、拟核 质粒 不遵循(原核生物无性繁殖)转化因子 格里菲斯加入的是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包含了S型细菌的各种成分例如糖类、脂质、蛋白质、DNA、RNA,因此无法确定该物质具体是谁。

2、结论:加热杀死的S菌中存在的“转化物质”是DNA。

3、分别是以下三个实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格里菲思,1928)对于此实验学生最不容易搞懂的地方是,不知道如何解释实验三和实验四。

4、格里菲思的结论是:在第四组实验中,已经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但格里菲思不知道这种转化因子是什么物质。之后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5、分别给小鼠注射活的R型菌、活的S型菌、热杀死的S型菌、热杀死的S型菌和活R型菌的混合液。然后小鼠的表现分别是:活、死、活、死。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设计思路就是控制单一变量。

6、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过程是:指受体细胞直接摄取供体细胞的遗传物质(DNA片段),将其亮圆同源部分进做培行碱基配对,组合到自己的基因中,从而获得供体细胞的某些遗传性状,这种变异现象。

格里菲斯,艾弗里,赫尔希,蔡斯的实验

1、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实了转化因子的存在;艾弗里的体外转换实验:证明了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NA是遗传物质。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赫尔希,1952)赫尔希的实验思路:发现问题:艾弗里的分离出的DNA纯度不高,可信度低。实验验证:最好能找一种生物,DNA和蛋白质自然分开,这样可单独观察二者的作用。得出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3、赫尔斯,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的方法,证明DNA是遗传物质。格里菲斯。利用肺炎双球镜的体内转化实验。得出的结论是。s型细菌体内的转化因子能够将r型细菌转化成为s型细菌。

4、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实验只证明了有一种转化因子可以让无毒的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而艾弗里证明了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浸染实验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早期主要由哪些实验证实DNA是遗传物质?写出这些实验的主要步骤。_百度...

1、年,噬菌体小组主要成员赫尔希(1908一)和他的学生蔡斯用先进的同位素标记技术,做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他把大肠杆菌T2噬菌体的核酸标记上32P,蛋白质外壳标记上35S。

2、发现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典型实验,由1928年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实验开始发现DNA可能为遗传物质,再到1944年艾弗里的分类转换实验,最后最具说服力的实验1952年~赫尔希和蔡司的噬菌体侵染实验。

3、肺炎双球菌的转化试验。 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 。

展开全文

本站文章禁止转载,转载需向著作权人取得许可。

豫ICP备2023015579号